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任震宇)11月29日,中国者协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医疗美容领域消费提示,消费曝光医美领域五大乱象,光医提醒消费者理性看待医美需求,美领正确选择医美机构,乱象审慎做出医美决策。中国者协
“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大不同
中消协表示,消费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光医所谓医疗美容是美领指运用手术、药物、乱象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中国者协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消费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达到美化改善容貌、光医体形的美领目的。医疗美容与生活美容的乱象根本区别在于其具有创伤性或侵入性,属于将医疗技术运用到美容中;生活美容多是通过化妆品中的氨基酸、A醇、玻色因等化学物质,来改善皮肤状态、延缓衰老。
另外,医疗美容与一般的医疗行为也是有区别的,通常的医疗行为是面向身体上患有疾病、需要医疗介入的病人,具有较强的公益性、病理性和必要性,如切除皮肤恶性肿瘤、使用抗组胺药物等;而医疗美容的对象则是对自身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有“美化”需求的健康人,具有较强的非病理性、可选择性和营利性。医疗美容大体可分为皮肤美容类、整容整形类、美体美容类。皮肤美容类包括光子嫩肤、热玛吉、灌肤、祛斑、美白等;整容整形类包括垫鼻梁或下巴、削骨磨皮、牙齿矫正等;美体美容类包括隆胸、吸脂、永久脱毛、除皱紧肤等。
医疗美容机构是需要经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有明确的医疗美容诊疗服务范围、符合医疗机构标准、有执业资格且具有一定工作年限的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的医疗专业机构,与生活美容机构有天壤之别。
医疗美容有五大乱象
从2015年到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每年收到的医美行业投诉从483件增长到7233件,增长近14倍。中消协表示,根据相关投诉数据分析,当前医疗美容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部分医美机构证照不齐全,未取得医美经营许可或超范围经营;机构工作人员不具备执业资格,操作不规范;医疗产品渠道不明,部分医美机构使用假货、水货针剂以及山寨设备等;医美效果难以评估,服务质量与消费者预期仍有较大差距。
一是无资质从业者众多。据艾瑞咨询《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显示,2019年中国医美行业实际从业医师数量为38343名,而2018年卫健委统计年鉴显示整形外科专科医院医师(含助理)数量仅3680名,二者数据差距巨大。一些医美机构虚假宣传国内大型医院整容专家、海外整形专家坐诊,实则只是借用专家名号来招揽消费者,有的还杜撰出一些子虚乌有的“在业内具有领先水平、知名医师亲自手术”名头来营造其机构专业正规的假象。
二是夸大功效制造焦虑。部分美容机构通过虚假广告、编造用户评价等形式夸大医美效果,欺骗、误导消费者。还有的通过“整容要趁早”等不良价值观的医美广告,传导输出单一审美观,推崇过度人工塑造的“标准美人”,给普通人制造容貌焦虑,实现过度营销。
三是模糊定价违规收费。消费者反映,医美服务价格项目繁多,同一服务项目在不同医美机构价格高低不一,随意加价现象严重,导致服务价格变动幅度大,价格虚高成为医美行业常态。部分医美机构不按规定公示或仅提供模糊价格,如公示价格区间而不公示固定价格,严重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
四是医疗美容安全堪忧,风险警示不足。医美机构场所内经常悬挂各种医美治疗前后对比图,夸大手术效果,只字不提手术风险,导致消费者只追求手术效果而忽视医疗手术风险。
五是免费体验诱导消费。一些美容机构以免费体验为由招揽客户,诱导消费者购买其产品和服务。消费者以为自己遇到了“馅饼”,殊不知已经掉入了商家的“陷阱”,并且常常因无法证实商家存在强制消费行为或欺诈行为,只能吃“哑巴亏”。
中消协提醒
医美消费存风险,选择需谨慎
中消协提醒消费者,医美消费事关自身生命健康,应慎重选择,认真做好各项攻略:
选择正规机构。消费者在选择医美机构时,可以通过卫生部门的官方网站,查验医美机构相关经营证件是否合规、有效,了解医生是否具有《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等相关信息。此外,可以通过药监部门官方网站,判断药物、器械等产品生产渠道是否正规,是否通过国家药监局的审查认证等。同时,要选择机构执业范围内的医美诊疗项目,不要选择超过服务范围的医美项目。
仔细审查合同。在签订医疗美容合同时,应当仔细阅读相关条款是否合理,除了检查医疗机构和操作医师是否具有相关资质外,还应检查麻醉、场所消毒、药械使用等各项目的标准和收费明细,确保自身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如果对上述事项未尽到审慎审查,纠纷发生后消费者可能在责任分配上处于不利地位。
全面了解风险。在医疗美容前,消费者应当对所做项目的信息和内容充分掌握,与主诊医师充分沟通,知悉该项目的风险性与禁忌症。要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客观、理性地做出选择,不要因一味求美而忽视风险隐患,不要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盲目的期待。
留存消费凭证。在操作结束后,医疗美容相关后遗症以及副作用并非立刻显现,消费者应事先保存好有关消费凭证,避免发生纠纷时,因保管不当导致无法提供相关证据,不利于后期维权。
及时有效维权。消费者在医美消费过程中,如果遇到权益受损问题,应该及时保存好相关证据,必要时甚至可以申请医疗鉴定。争议发生后及时与医美经营者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申请消费者组织或者其他专业调解组织调解,也可以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此外,还可以通过申请仲裁或到法院提起诉讼的方式,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赵英男上一条:钻戒少了0.2克 商家拒绝回购引争议下一条:安徽省消保委调研特色伴手礼企业(作者:新闻中心)